——2020 年武漢市社區居家養老專題調研 ■ 汪婷
近日,湖北省統計局針對武漢市社區居家養老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調查發現,社區居家養老紅利待釋放,市場化運作需多方助力。 一是社區居家養老恰逢其時。獨生子女政策推行35年,催生現代家庭小型化、空巢化。武漢市60歲以上老年人數呈逐年遞增態勢:2019年,武漢市戶籍總人口906.40萬人,其中60歲以上194.25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1.4%,65歲以上133.58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14.7%,遠超老齡化社會標準(60歲及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及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7%以上)。在公辦養老機構供不應求、民辦養老機構良莠不齊的情況下,社區居家養老成為更多居民的選擇。《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零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二是社區居家養老需求旺。55歲以上調查對象中,78.2%表示將來“傾向”或“比較傾向”社區居家養老。35歲以下調查對象中69.6%對自己或者家人選擇社區居家養老的態度是“傾向”或“比較傾向”。大部分被訪老年人希望留在子女身邊養老,自己有能力購買養老服務,減輕子女負擔,而被訪子女也愿意為父母購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7.2%的55歲以上調查對象表示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上愿意承擔的經濟支出在2000元及以上,據此推算,武漢市養老需求得到有效滿足每年將帶來233.60億元的養老經濟市場規模。 三是新需求促產業帶就業。問卷中需求超過半數的服務類型分別是家政服務(81.3%)、醫療服務(76.2%)、餐飲服務(62.5%)和文化娛樂(51.1%),被訪老人及家屬希望養老服務供給內容更加豐富,養老產業涉及衣食住行。面對日益增多的養老服務需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促就業方面也將起到積極作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1000萬養老服務人員的目標,按照《湖北省養老服務機構服務質量規范(試行)》中要求的養老機構護理人員與生活自理老人的比例為1∶6,以武漢市133.58萬65歲以上老年人口進行粗略推算,預計可帶來22.26萬養老服務就業崗位。 不過,社區居家養老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仍存“形式主義”。調研發現,全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容易“流于形式”:54.7%的調查對象表示“沒聽說過社區居家養老”,居民對社區居家養老政策知曉度低;目前部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是空殼擺設,設施簡陋,服務面窄;“有政策但是難申請”,部分服務申請流程復雜,如第五類失能失智的人員可申報護理服務,但評估費和復雜的操作流程讓他們的監護人望而卻步;“有平臺但是用不好”,服務平臺使用率不高,面向部分養老機構的監控也無專人監管。 二是多元主體合作阻力大。第一隱形門檻高、隱性成本高,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投資模式是先建設,經評審發放補貼,過程中申請的補貼金額可能“縮水”,每年項目還要重新招投標;第二缺乏政策引領,項目基本是政府購買,缺少相關收費行業標準,對收費養老服務項目,部分居民表示不理解和不支持;第三政策保障不足,合作主體利益不好維護,企業在發展養老事業上不積極。 三是社會層面參與積極性不高。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前期投入多、人才需求大、回報周期長,民間資本參與意愿不高;二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投資回報慢、利潤薄,一些養老企業有退出意愿。 四是養老服務行業專業人才匱乏。調研發現,大部分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文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未接受專業培訓,待遇差,人員流失嚴重。 |